| 程曦敏/文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此历史节点,回望过去,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重塑了中国的国家命运,更以鲜血和牺牲为全球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了根据地,并进行了政权建设。这些根据地和政权建设为解放战争时期干部南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干部,这些干部在解放战争时期被抽调南下。 在1948-1952年间,中国共产党组织南下干部大规模迁移,接管新解放的南方地区,巩固新生政权并推进各项建设。该群体的来源有军队、有地方,究竟应如何界定?其规模人数到底有多少?同样缺乏精确的数字。今天这里转载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程曦敏撰写的考察文章,该文为广大读者和后人进一步了解南下历史,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理论依据、事实依据与实证依据。让我们一道缅怀英雄先烈,追念那些曾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和不屈奋斗的人们!展开剩余85%摘要:近年来,南下干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于南下干部这一群体的具体人数,目前的研究还未有涉及。通过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南下的相关决议,并对各中央局和二野、四野负责的南下干部加以详细考证,可以判断,南下干部至少有12.36万人。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南下干部的精确人数,而是在目前的史料条件下,能够得出的较为准确的数字。 新中国成立前后,鉴于广大新解放区缺乏干部的实际情况,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前往新区,这一群体被称之为“南下干部”。近年来,学界对南下干部的研究,无论是在新史料挖掘,还是研究的深度、广度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南下干部的具体人数,目前的研究还未有涉及,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加以考察。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在讨论南下干部时,一般指的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和《关于布置抽调三万八千名干部问题的指示》两个文件的统一部署而南下的干部,这是南下干部的主体。但也应该指出,除此之外,各野战军在解放新区的过程中,同样抽调了不少干部到地方工作,这些干部亦是南下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相关资料披露极为有限,目前学界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为便于讨论,本文将南下干部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南下干部是根据中共中央上述两个文件的部署而南下的干部,广义的南下干部则还包括了各野战军抽调到新区工作的干部。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南下干部。 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南下的部署 虽然中共干部南下的正式部署始于1948年中央政治局的九月会议,但其实早在1947年中共中央就已经开始为干部渡江南下作相关准备。1947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干部分配及随大军过江的准备工作指示》中指出:“为着眼于下一步战略行动,我华北、西北各解放区在现在就应尽量收集和抽出长江以南各省籍的大批干部,于今冬派往刘邓、陈粟、陈谢三处交给他们分配工作,取得新区经验,以便于明年时机成熟时随队过江”。1948年8月24日,时任中原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报告中也谈到了新区干部问题,邓强调:“新区所需干部数目极大……按中原区需用干部的标准,如在江南开辟一万万人口的区域,所需合格干部当在三四万之间,应请中央预为准备。”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具体讨论了夺取全国政权所需的干部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要“训练干部……准备占领全国后所需要的各方面工作干部”,“训练全国各方面工作的干部,是一个大问题。要出兵川、湘、鄂、赣,马上就需要两三万干部。所以要搞一个计划”。10月10日,中共中央下发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其中提到:“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战争的第三年内,必须准备好三万至四万下级、中级和高级干部,以便第四年内军队前进的时候,这些干部能够随军前进,能够有秩序地管理大约五千万至一万万人口的新开辟的解放区。” 根据九月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的决议》。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对南下干部人数作出的具体规划。决议指出:“估计在战争第三第四两年内(一九四八年七月至一九五〇年六月),人民解放军可能夺取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大约将包含有一万万六千万左右的人口,五百个左右的县及许多中等的和大的城市,并在这些新的区域建立政权……我们应从这个可能的发展前途来准备我们的干部。”根据测算,上述区域所需干部数为5.3万人左右。干部的具体准备由各中央局负责,其中华北局负责1.7万人,华东局1.5万人,东北局1.5万人,西北局3000人,中原局3000人,需在1949年12月全部准备完成,且6月要完成三分之二左右。该批次干部主要负责接管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陕西、甘肃等地。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中共新占领及即将占领的区域迅速扩大,干部配备愈发捉襟见肘。194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提醒各中央局:“粤桂滇川黔宁青等七省所需干部原来没有放在今年筹派计划之内,华北、东北、山东三区亦确难于今年再筹派数万干部。但依据军事形势,今年又有可能和必要去占领上述七省(西康及新疆则今年不可能去),这是一个矛盾。”为此,中共中央于6月11日下发了《关于布置抽调三万八千名干部问题的指示》。 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南下干部人数的第二份规划。文件开门见山地指出:“依照目前顺利发展的军事形势,今年内除实现一月八日政治局会议所规定的九省外,将有可能和必要占领粤、桂、滇、川、黔、宁、青等七省。以上七省,除青、宁为小省外,粤、桂、川、滇、黔五省如第一步只占领其大城市及交通要道区域,则总共所需筹派干部约计三万八千人。”此3.8万人,“西北宁、青两省及甘肃部分地区,大约需要准备五千个干部”,“川、黔两省大约需要一万六千个干部”,“粤、桂、滇三省约需干部一万七千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共中央规划的南下干部人数,不能简单地将第一批次5.3万人和第二批次3.8万人相加得出9.2万人,两批次存在重复部分,具体如下: (一)宁夏、青海、甘肃的5000人,有2000人属于第一批次西北局3000人任务的重新分配,其余3000人由华北局抽调经初步训练的大中学生解决。 (二)四川、贵州的1.6万人,有3000人属于第一批次华北局1.7万人任务的重新分配,此3000人即中共中央文件提到的“现在尚未分配工作之冷楚队约三千老干部”,有1000人属于第一批西北局3000人任务多重新分配,其余1.2万人,华东局9200人,华北局1500人,东北局100人,华中局300人,不足数从二野部队干部中抽补。 (三)广东、广西和云南的1.7万人,有2900人属于第一批次华北局1.7万人任务的重新分配,此2900人即中共中央文件提到的“原派华中之李楚离队两千九百人”,其余1.41万人,华中局3700人,东北局400人,华北局300人,从南下工作团的1万及华北局补充到武光队的2000名学生中抽调4000人,香港及广东、广西、云南三省的党及游击区自筹5000人,不足数从四野部队干部中抽调。 由此可以得出,第二批次的3.8万人,新增的干部为2.91万人,而且其中5000人是本地自筹干部,故第二批次实际新增的南下干部是2.41万人,连同第一批次的5.3万人,中共中央规划的两批次南下干部总数为7.71万人。 不过,中共中央对南下干部的规划只是一个粗略的预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考虑到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各地情况的差异,南下干部的实际人数无疑会超过最初规划的数字。以第一批次的5.3万人为例,中共中央的测算方法如下:每一个新开辟县,至少需要县级及区级干部75人,500个县则需干部3.75万人左右。平均五个县设一地委,每一地委至少需干部60人,500个县有100个地委,共需干部6000人左右。平均30个县设一区党委,每一区党委,至少需干部80人,500个县有17个区党委,共需干部1360人左右。 500个县左右的地区需成立四个中央局,每一中央局至少需干部300人,共需干部1200人左右。此外,还需准备7000人左右的干部在大城市工作。以上所需中央局、区党委、地委、县委、区委等五级及大城市的各项干部,共约5.3万人。但这一数字显然是低估的。仅举一例,根据上述测算,每个区党委的干部构成包括30个县的县区级干部(每个75人)、六个地委的干部(每个60人)和一个区党委的干部(每个80人),共2690人。 但根据194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各级干部配备的基数的规定》,一个地委的干部,最低基数是67人,一个县的县区级干部,最低基数是96人。据此计算,一个区党委自上而下的干部数是3362人,比中共中央原先的测算增加了672人,按500个县有17个区党委计算,即增加了11424人。因此,要计算南下干部的最终人数,还需结合各中央局和二野、四野的具体执行情况来判断。(待续) 程曦敏,历史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本文刊登于《史学月刊》2025年第6期,原题为《中国共产党南下干部人数考析》,注释从略) 发布于:四川省
|